在扬子江边,古都风范与现代风采交融的南京城里,有一所高等院校,它碧草如茵,花木似锦,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翘角,墙红瓦碧,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的韵致。这里就是全国地方师范大学中率先进入“211工程”的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溯源至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又经由两江师范学堂,演化成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之一的南高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上。1984年1月,该校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该校主政;著名画家徐悲鸿和张大千、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专家李旭旦、苔藓学专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等诸多名师学者曾执教于此;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
经过几代人近百年的艰辛努力,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示范性窗口,向人们展示出了花木葱茏、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这是一所文、史、哲、理、工、教、经、法、艺、体学科齐全、体系完整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有着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和注重教育实践的学风,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1952年以来,有5万多名合格师资从这风景如画的校园走向大江南北,走上教育岗位,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经济法政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9个学院,历史社会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音乐、体育、美术等9个系,以及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教育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机构。该校是全国地方院校中首批具有整体教授审定权的两所高校之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教委重点学科。目前有教授、研究员1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47人,获博士学位的教师6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全日制在校标准生8500多名。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教委确定的首批对外开放学校之一,是可以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是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南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学术榜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的百强之列,每年获得的国家、省有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额均居江苏省属高校前列。1996年4月和1997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又以全国第1所省属师范大学、全国第2所地方大学,全国第3所师范大学的次序,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审核,跨入了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行列。
什么是新型一流的高师呢?南京师范大学党政及万名师生员工的体会可以概括成“一、二、三、四、多”。该校将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三教”兼顾、以师为本,拥有两个基地,培养“四高”人才,具有江苏地方特点,在国际产生影响的一流的现代化的开放式新型师范大学。“‘三教’兼顾,以师为本”:就是立足职前教育,面向大教育,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养大批新型、适需、优质的师资,同时介入终身教育。“两个基地”:一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学人才基地;二是解决文化和教育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某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地。“四高人才”:一是高级学科教学人才,二是高级教育管理和研究人才,三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四是社会急需的其他高级人才。“一流”:就是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科研成果、管理程度、办学效益一流。“现代化”:就是教学科研设施、管理手段、办学体制、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开放式”:就是开放式思维、开放式结构、开放式管理;包括学校内部各系科(院)、各学科相互开放联合,对社会开放,对境外、国外开放,形成多元交叉的办学格局。“新型”:是指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使学校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师范模式,转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师范大学模式。“新型”指性质、特色,“一流”指水平、效益。建设新型一流高师,就是适应跨世纪的总要求,构筑一个全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使之既不同于国外的高师院校,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师教育模式。“新型一流高师”的口号,不是对传统高师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继承原有传统基础上的完善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根据“坚持方向性、突出师范性、增强应用性、拓宽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多数专业实行“1年+2年+0.5年+0.5年”的基本培养模式(第1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第2、3学年以院系开设的学科课程为主,第4学年培养专长和实习),同时在少数专业进行其他模式的试验,以适应中等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变化。教育教学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优秀教材奖7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优秀教材奖6部;有1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其中10门被评为一类优秀课程。
在办学思路上,努力开辟为基础教育和大教育服务的渠道,接受委托培养,培养培训职教师资;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1985年以来,学校先后为全国石油、石化、纺工系统和边远地区委培、代培本专科生2600多名,培训中等学校校长、教师数以千计。成人教育打破了单一的专科层次的函授、夜大模式,向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发展,并成为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的主考单位之一,为提高全省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达标率和业务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贯彻江苏省政府、省教委在苏南实施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战略决策,加快实施学校“211工程”建设目标和“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南京师大积极启动“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探索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新路子,发挥师范大学优势,加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为科教兴省作出贡献。
为了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学校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七五”、“八五”期间,全校面向基础教育的科研项目国家级19项、省部级66项、与国际合作的5项,编写论著和教材345部,发表论文900余篇,创制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具、学具60多件。近年来,学校还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等课题,为促进全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咨询意见。
在科研工作上,南京师范大学亦成果斐然。近三年来,共获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52项,省级项目57项,位列全国省属院校第2名,同类院校第1名。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申报中,获准立项的课题达56项,为全省各类高校中的第2名。
南京师范大学不仅着眼于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同时,注重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智力开发、校办产业和科技开发服务上也有着骄人的成绩。尤其是校办产业取得了从少到多的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八五起步、九五发展、十五上规模”总体构想中的“八五起步”预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一校两制、事企分开”的格局。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实业集团公司已拥有各类企业14个,上缴学校基金312万元,“八五”以来,校办产业累计上交学校1300万元。四年中,全校非事业经费收入达7429.63万元,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注入了“血液”。
南京师范大学位于南京市城区中心,校园面积不足400亩,发展空间偏小一直是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该校一直把拓展发展空间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位于南京市仙林农牧场,占地面积1500余亩,几乎达到老校区面积四倍的新校区建设工作已实质性启动,1999年9月将进入第一批学生。经过5至15年的努力,南师大新区将逐步建设成为万人以上规模的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
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南京师范大学党委行政组织广大干部、党员及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十五大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为先导,不断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该校正在建立董事会、实现省市共建的基础上,继续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继续寻求组建多层次、大区域的地区性高师教育网络,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构建系列完整的“大师范”格局;组织实施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大发展战略”,即以教学为主体、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并举的“一体两翼战略”;新老两个校区建设中的“校区协进战略”;教师精于教书,勤于育人,提高师范生素质与技能,强化专业思想的“两代师表战略”;大力优化办学条件,切实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优化保障战略”。南京师大的万名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与豪情,朝着建成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我国现代化新型高师而努力奋进!